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湛江 > 下设单位 > 正文

弘扬雷阳文化精神,扎根粤西,培育“三用”人才

发布日期:2016/11/18 11:58:39 浏览:1488

弘扬雷阳文化精神,扎根粤西,培育“三用”人才

2007-12-2312:51:45来源:碧海银沙

湛江师范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弘扬雷阳文化精神,扎根粤西,兴学育才,培育“好用、顶用、耐用”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湛江高等师范学校200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湛江师范学院

碧海银沙网讯(图文/特约摄影师叶创成通讯员关天冲编辑/皓雪)又是紫荆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再次走进与港城湛江密不可分、有着浓浓文化底蕴却又散发出青春活力的湛江师范学院校园,用心去触摸着她时代跳跃的音符……

湛江高等师范学校2000年,湛江师范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并顺利通过

雷阳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优良办学传统

“我校溯源流,书院建雷州”,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1935年)的校歌道出了学校的前身——明朝崇祯九年(1636)创办于雷州府城的雷阳书院。清末,雷阳书院成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之后,数度迁徙,几易其名,历经沧桑,弦歌不绝,文脉相承,积淀了深厚的雷阳文化。雷阳文化就是以雷阳书院为源头,以“三陈”(陈瑸、陈昌齐、陈乔森)办学思想为代表,以“东方阳明之象,人文昌明博大,生瑰奇磊落之士,蒸蒸然士气日上”为精神气质,以兴学育才为使命的文化,其精神实质就是:崇德厚道,匡时济世,阳刚有为,追求卓越。

湛江高等师范学校2003年,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湛江师范学院举行

(一)崇德厚道,为人师表

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一贯强调以德为先。1689年,陈瑸执掌雷阳书院,把“先德行”列于“学政条约”首位。他告诫教师“平日之持身不苟,制行端方,勿委蛇于世趋,勿沉溺于货利”,否则,“模不模,范不范,虽言之谆谆,必至听之藐藐”。1811年,陈昌齐主掌书院,要求学生厉行“五戒”。1876年,陈乔森主持书院,倡导“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1935年,吴炳宋任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校长,提出“教育就是‘养育’与‘陶冶’的总称”。今天,学校以“崇德、博雅、弘志、信勇”为校训,把“崇德”放在首位,正是对雷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湛江高等师范学校2004年,湛江师范学院成功举办了“纪念雷阳书院368周年暨湛江师范学院师范教育100年”庆典活动

(二)匡时济世,实学报国

学校始终以实学报国、化民济世为己任。陈瑸坚守“文章宁小技,报国最为真”的信念,把“崇实学”、“励武学”作为“学政条约”,要求学生读书当“实下功夫,无欲速,无浅尝”。陈乔森主持雷州中学堂时,学校开设了大量“西学”科目。吴炳宋校长更是把教育事业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指出“民族之兴亡,基于教育之盛衰”,希望“师范教育普及高雷,泽流所被,漫衍全粤”。

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培育了大批博学多才、爱国进步的学生。孙中山总统府的警卫团团长邓定元、广东农民运动著名领导人黄学增、南路优秀女共产党员欧汝颖、粤桂边区纵队副司令员唐才猷等,就是雷阳“瑰奇磊落之士”的杰出代表。

1950年7月,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毕业生作《毕业别辞》:“趁今天,为革命,为人民,服务去”。上世纪80年代,我校就有学生远赴新疆、西藏支教。而今,学校期望学生“不负使命,报效祖国”,毕业生去西藏支教的人数占广东省援藏毕业生总数的70。

湛江高等师范学校“环保时装秀”活动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三)阳刚有为,行谊进取

“雷阳”含有阳刚有为、追求光明之意。1819年,雷州知府王文苑撰《府书院记》,认为雷阳书院“僻处海澨”而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于“先行谊而后进取”。陈瑸告诫学生“勤月课”,学问“不进于纯粹以精不止”。陈乔森要求学生“毋荒而嬉,毋诡而随。正其志气,远抱追求”。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的校歌勉励师生:“吾侪齐努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1903~1934年期间,在政治动荡,民不聊生的困境中,学校矢志不渝,培养了600余名学生,在当时文化教育极端落后的雷州半岛创造了奇迹。

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几经迁徙,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兴学育才。吴炳宋校长希望师生员工“能精诚团结,炼就有纪律之团体,发挥其能力,培养不畏难,不苟且,能刻苦能耐劳之精神,”完成“救亡图存的教育”之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继承和发扬阳刚有为、行谊进取的传统,扎根红土地,为广东特别是粤西基础教育培养人才。1956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80所重点配备的师范学校之一;1978年,学校升格为师专,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师专;1991年又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的跨越。

湛江高等师范学校反映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的古榕广场

(四)追求卓越,昌明博大

“南国衣冠雄海甸,高山仰止峙斯楼。”两句校歌歌词生动地再现了学校追求卓越、昌明博大的文化气象。学校广纳人才,荟萃精英。陈瑸、陈昌齐均为进士;陈乔森为咸丰年间举人,被誉为“岭南才子”;谭平山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成为广东党组织最早创始人,时有“南谭北李(李大钊)中陈(陈独秀)”之誉;吴炳宋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教师中拥有著名文学史专家胡云翼等文化名人。

在教学上,学校开明包容,接受新思想,传播新文化。雷州中学校国文教员黄景星在教学上“标新立异”,不守陈规;周烈亚校长对读书不加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阅读;谭平山校长更是向学生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吴炳宋鼓励学生抗日救国。

学校倡导博雅教育。早在陈昌齐任雷阳书院山长时,就主张在学习“六经”之外,还要“参之左国史”、“研究程朱诸儒谆谆辨论之旨”、“博采三代以来经世理物礼乐兵农刑名钱谷一切典实”。

如今,学校弘扬“追求卓越、昌明博大”的精神,广揽四海英才,建设文化校园,推进教育国际化。90以上的教师来自广东省以外各地高校;师资和管理干部国际培训、学生跨文化交流、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等国际化办学取得新成就;“崇德厚道,弘扬学术,育人为本,严谨治校,追求卓越”的校风正在逐渐形成。

湛江高等师范学校体操训练馆

弘扬雷阳文化精神,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一)在办学思想的顶层设计上弘扬雷阳文化精神

学校在办学思想的设计上,注重汲取雷阳文化精髓,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师专时期,学校提出“要走在全省师专前列”,形成了“重教、勤奋、求实、开拓”的校风。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提出“一体两翼”的办学思想,即以普通高等师范教育为主体,以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两翼,突出师范性,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在师生行为规范上,倡导“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强调品行砥砺和学问追求。

进入新世纪,学校提出校训、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与策略。校训是:崇德、博雅、弘志、信勇。崇德即以德为先,品行端正;博雅就是要求博学多识,“博”以“雅”为定位,使学校具有高雅文化品位,成为精致文化之所,师生员工养成温文尔雅风度;弘志就是要树立高远理想,立远志,立大志,立长志。信勇即是要求有自信而又以正直诚信待人,且能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立信生勇,以勇助信,两者相得益彰。新校训在内容上反映出与雷阳文化精神一脉相承而又有发展创新。

学校确立“发展是主题,学术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弘扬雷阳文化精神,从现代大学办学规律的要求阐明了发展、学术、质量和特色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明确了对“大学的根本”的认识,把学术性视为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把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起来。

学校确立“立足粤西,贡献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既体现学校立足地方匡时济世,以贡献求发展的的务实精神,又反映学校阳刚有为,在地方创办优质大学的雄图伟略。正是弘扬了雷阳文化追求卓越的精神,学校才能在办学观念创新、文化校园建设、争创全国先进、教育国际拓展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使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湛江高等师范学校综合实验楼

(二)在办学方向的定位上弘扬雷阳文化精神

学校始终弘扬“匡时济世、实学报国”精神,坚持扎根粤西,面向基层和基础教育,主动为粤西的基础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1、扎根粤西,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

坚持以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为导向设置专业。学校在升格为本科之初,为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之需,率先在省内开办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至今已拥有4个。进入新世纪,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及时增设了科学教育、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等8个教师教育类专业。

坚持开展面向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1996年,李祥教授主持世行贷款项目“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教育专业改革”;1998年,唐有伯教授主持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教学与中学政治课接轨研究”;2002年,沈戮副教授主持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展微型化学实验与实践创新模式的研究”;2004年,李方教授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础教育课程革新背景下高师教师专业化课程改革研究”。这些改革项目均取得丰硕成果。沈戮副教授主持的项目成果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已在省内39所中学和山东、江苏、吉林、海南等省的13所中学广泛应用;李方教授主持的项目在湛江、茂名等地10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教改试验,推动了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坚持以面向基础教育为就业导向。学校一直把为粤西基础教育输送新师资作为服务面向定位,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山区中小学从教。据统计,2004~2006届毕业生到粤西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40、44、52。

2、立足地方,主动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发挥智力优势,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校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重视研究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通过科技开发,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成果。三年

[1] [2] [3]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 挖潜能优服务04-22

    来源时间为:2023-07-18新华社记者杨思琪、郑天虹、吴晓颖从新产业新职业到打通就业工作“最后一米”……日前,记者走访多地高校和当地教育、人社部门了解到,各……

  • 广东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涉多家医院!04-22

    来源时间为:2023-05-18广东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涉多家医院!2023-05-1807:38广东医保广东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涉多家医院!我行我show!中国医……

  • 湛江:产业与生态齐飞,颜值和内在兼修04-15

    来源时间为:2024-04-10湛江:产业与生态齐飞,颜值和内在兼修2024-04-1007:54来源:南方日报863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协力网起池中的龙趸,检……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