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说明
本期报告研究对象为国内已经或正在开展理财业务的61家银行,包括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21家、外资银行10家、城市商业银行22家、农村商业银行3家、农村合作银行与农村信用社5家。
本期报告所称“报告观察期”为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报告观察期Ⅰ”为2009年4月至2009年5月,“报告观察期Ⅱ”为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本期报告中,青岛银行、华侨银行和南洋商业银行由于长期未发行理财产品或者未透露理财产品信息,均被剔出本期排名。
济南市商业银行更名为齐鲁银行。
二、中资银行理财能力排名
单项排名
基于各中资银行在报告观察期内理财产品的发行能力、收益能力、收益实现能力、创新与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信息透明度等方面的表现,各中资银行在单项理财能力方面的排名如下:
1、理财产品发行能力
报告观察期内,基于对各中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的定量分析,、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中国、上海银行等10家银行在理财产品市场中显现出较强的发行能力。整体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未能保持上升趋势,发行总数有所下降。与上期报告1相比,在报告观察期Ⅰ内,各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总数减少40余款,但参与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数有所增加。
与上期报告相比,本期排名前十的中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变化不一。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继续位居发行能力排名榜的前3位,但发行数都有所减少;中国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均上升明显,因而发行能力排名分别上升了2位和1位;中国则凭借发行数的减少数低于上海银行而上升1位;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上海银行则由于发行数减少明显而顺次下降1位。
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能力变动较大,主要由于其报告观察期理财产品数较少,
一旦在报告观察期Ⅰ发行了理财产品,其位次将得到显著提升,而如果未有理财产品发行将严重影响其位次。本期排名中,中国、大庆市商业银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和恒丰银行在报告观察期Ⅰ内,均新发行了理财产品并透露了相关信息,与上期未发行理财产品或未透露理财产品信息相比,发行能力明显得到体现,因而排名各上升13位、9位、8位和8位。此外,汉口银行在报告观察期Ⅰ内,共有2款理财产品发行,且在报告观察期Ⅱ也发行了理财产品,与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其发行能力得到持续体现,所以排名上升了9位。
本期排名下降比较突出的有厦门国际银行、柳州市商业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等银行,这几家银行在上期都发行了理财产品,但在本期未发行理财产品或未公布理财产品发行信息,从而导致排名明显下降。其中,厦门国际银行下降最为明显,其本期发行能力排名下降了23位。此外,有5家上期未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本期同样未发行理财产品或未透露相关信息,导致排名继续下降。
中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能力排名
银行名称
发行能力排名
与上期比较
银行名称
发行能力排名
与上期比较
招商银行
1
→
富滇银行
26
↑1
中国光大银行
2
→
湛江市商业银行
27
↑3
交通银行
3
→
中国农业银行
28
↑13
中国银行
4
↑2
徽商银行
29
→
中信银行
5
↓1
渤海银行
29
↑2
中国建设银行
6
↓1
重庆银行
31
↑2
兴业银行
7
↑1
桂林市商业银行
32
→
北京银行
8
↓1
杭州联合银行
33
↑1
中国民生银行
9
↑1
顺德农村信用合作社
34
↑1
上海银行
10
↓1
齐鲁银行
35
↑2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1
→
鄞州银行
36
→
中国
12
→
深圳农村商业银行
37
↑8
深圳发展银行
13
↑1
大庆市商业银行
38
↑9
东莞银行
14
↓1
厦门国际银行
39
↓23
15
→
福州市商业银行
40
↓1
平安银行
16
↑1
恒丰银行
41
↑8
杭州银行
16
↑2
汉口银行
41
↑9
18
↑1
柳州市商业银行
43
↓18
19
↑1
广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44
↓3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20
↑3
西安市商业银行
45
↓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1
↑3
重庆三峡银行
46
↓3
浙商银行
22
↓1
长沙银行
47
↓2
2、理财产品收益能力
基于对各中资银行报告期内到期理财产品数和相应E/I进行定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报告观察期内运行的证券投资类和QDII理财产品的表现的考察。报告观察期内,北京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浙商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10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水平整体较高。
与上期报告相比,北京银行超越中国光大银行,位居收益能力排名榜榜首,主要在于中国光大银行在2009年5月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数款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和负收益,导致其E/I平均值的波动范围加大,影响了其收益能力排名。招商银行排名上升了2位,主要在于其QDII理财产品表现有所好转。中国银行2009年5月到期的两款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较低,远低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导致其排名下降了2位,位居收益能力排名榜第6位。浙商银行到期理财产品表现不俗,因而排名上升了3位,进入收益能力排名榜前10位。
本期排名中,杭州联合银行和湛江市商业银行凭借其到期理财产品的良好表现,排名分别上升了5位和11位,位居收益能力排名榜的第29位和30位。深圳发展银行由于到期理财产品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表现均有所退步,排名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7位。
中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能力排名
银行名称
报告观察期理财产品E/I平均值下限
QDII产品得分
证券投资类产品得分
收益能力排名
与上期比较
北京银行
1.475
0.174
0.139
1
↑1
中国光大银行
1.449
0.232
0.018
2
↓1
招商银行
1.402
0.048
0.177
3
↑2
中信银行
1.394
0.150
0.134
4
↓1
兴业银行
1.501
0.036
0.010
5
↑1
中国银行
1.317
0.175
——
6
↓2
上海银行
1.375
——
——
7
→
中国建设银行
1.297
0.089
0.066
8
→
浙商银行
1.448
——
——
9
↑3
中国工商银行
1.287
0.154
0.101
10
→
交通银行
1.192
——
——
11
2
东莞银行
1.352
——
——
12
↑1
中国民生银行
1.214
0.048
0.112
13
↓2
厦门国际银行
1.357
——
——
14
↑1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279
——
——
15
↓1
富滇银行
1.490
——
——
16
↑1
成都市城郊农村信用联社
1.484
——
——
17
↑2
平安银行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