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湛江 > 资讯杂谈 > 正文

充满“开放”元素的湛江建筑特色

发布日期:2017/3/19 2:36:33 浏览:1141

四平-湛江“广州湾公使署”旧址

碧海银沙网讯(图文/霍自强编辑/文和荣蓉)特色就是一个亊物或一种亊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亊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亊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亊物所独有的。当然,在建筑(这里指城市建筑、下同)特色中,特色只能是相对而言,并不可能是独有。此外,建筑特色在实践中,除了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文化民俗的原因,还要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和外来因素的影响,有时,政治因素的制约也会出现。

四平-湛江“广州湾警察署”旧址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地属亚热带区域,城市形成的时间不算长。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原因的新兴城市,除了自身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原因,其建筑特色主要是受到外来因素影响所形成。目前,湛江建筑特色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三个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混合体。

第一个时期是城市形成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一时期。据相关资料记载,1899年11月,从腐败的清朝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不公平的“广州湾租界条约”开始,海陆面积共约213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518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正式沦为法国的“租借地”,主要分为赤坎、西营(今霞山)两城,统称为“广州湾”;“抗日战争”后期,“广州湾”曾一度沦陷日本之手,抗战胜利后由当时的中国政府收回,改名“湛江”为省辖市。相关资料显示,湛江真正具有“城市”的功能应该是从上世纪初期开始,其中1912—1942年的三十年间发展较快;特别是1937—1942年间,主城区赤坎民主路一带街区的繁华就是形成在这一阶段。“广州湾”城市形成后的初期,各方面的法国色彩很浓,其中城市建筑受“法式建筑”的影响甚大,原来分布在西营(今霞山)和赤坎两地的许多大的公建、商业场所和有钱人的小洋楼基本都是典型的“法式建筑”。所以,现时也人有将这一时期的建筑完全视为“法式建筑”。

四平-湛江霞山区东堤路一组旧建筑

四平-湛江赤坎区民主路的一段“连体骑楼式建筑”

实际上,“法式建筑”在当时不是“广州湾”的城市主体建筑。而且,由于各种原因,正统的“法式建筑”现在保留下来的不多,现存于霞山的“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和赤坎的“广州湾总商会”旧址便是典型的“法式建筑”。典型的“法式建筑”讲究点缀在自然中,并不在乎占地面积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内在的联系,让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还有就是“法式建筑”线条比较鲜明,凹凸有致,尤其是外观造型独特,大量采用斜坡面,颜色稳重大气,呈现出一种华贵。因此,“法式建筑”可以说就是一种“贵族建筑”。“广州湾“城市形成后一段时期的城市主体建筑,是至今还保留较多的当时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连体骑楼式建筑”。与许多城市的建筑一样,这种“连体骑楼式建筑”能够成为当时“广州湾”城市的主体建筑,主要是受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抗日战争”的影响,广州、香港等沿海城市相继被日本侵略占领,大批难民涌进偏安一偶的“广州湾”。能够来到当时“广州湾”的难民一般都是相对富裕和文化层次高一些的人,这些城市难民在逃难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带来了原来居住城市的一些建筑文化,这些城市的各种建筑风格也由此“扎根”湛江。“连体骑楼式建筑”的优点十分突出,最突出的优点就是遮阳挡雨,方便当时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往的需要,也特别适合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因此,解放前广东地区的城市一般有这种建筑相对集中的街区就自然是商业闹市了。即使是现在,广东省内许多城市都是选择“连体骑楼式建筑”较多的街道作为步行商业街,其中以广州和中山的远近闻名。就是远在上海甚至是北国的哈尔滨等地的商业闹市,也有类似建筑。“连体骑楼式建筑”有其特有的优点,但缺陷也十分突出,主要是通风、采光差。因此,湛江现有的这类建筑一般都要有天井和在屋顶加开天窗,所以这类建筑一般都不超过三层高,土地利用率十分低。

四平-湛江位于霞山区青岛路附近的天主教堂

此外,湛江现有的“连体骑楼式建筑”存在骑楼宽度不够宽和建筑不够连贯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连体骑楼式建筑”的效果。从“连体骑楼式建筑”的特点,尤其是从城市历史和建筑文化的角度来看,“连体骑楼式建筑”应该在湛江建筑特色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要得到更大的保护、利用和发展。目前,湛江已经有“骑楼”出现在已建和在建的新建筑物的建筑结构中,一般是利用建筑物的裙楼来体现,这是“连体骑楼式建筑”的一种延伸发展。能够“重出江湖”,也证明“连体骑楼式建筑”的实用性和今后的生命力。“连体骑楼式建筑”在当时相当范围区域的大量存在表明,“连体骑楼式建筑”绝对不是单纯所谓的“法式建筑”,把其与“法式建筑”混淆在一起是一种误读。

四平-湛江位于霞山区人民大道旁的市“人委大楼”

第二个时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期间时期。这一时期,尤其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与国内其他新兴城市一样,湛江的建筑主要受“老大哥”前苏联的影响。在当时,湛江城市中所有新建的建筑物基本全是“苏式建筑”,自然,“苏式建筑”是当时湛江城市理所当然的主体建筑,如此情况自然是受当时的政治气候的制约。“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是指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当时的“苏式建筑”又以斯大林、赫鲁晓夫两位领导人执政时期的建筑特征来区分,斯大林式“苏式建筑”特征是建筑物前面突出的检阅台和楼顶塔尖上的红五星,赫鲁晓夫式“苏式建筑”特征是是方方正正的“筒子楼”。现时霞山的港务局、化工厂和铁路系统的宿舍区便有许多类似建筑,即使是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许多新建的建筑还保留有这种赫鲁晓夫式“苏式建筑”的痕迹。市政、公共建筑则以现存霞山的市人大办公大楼和赤坎的市博物馆是典型的斯大林式“苏式建筑”。区域范围“苏式建筑”较集中和形成标志性景观的是现赤坎寸金桥公园和周边一带,在这一区域中有当时新建的湛江博物馆、湛江图书馆、原地区体委、原地区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原雷州师范专科学校的部分建筑,这些当时具有“苏式建筑”的新建筑物高低错落地分布在寸金桥公园内或附近,形成了一片相对集中的文化体育设施。公共区域。同时,该区域也沉淀了这个时期特有的历史风貌。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具“苏式建筑”风情的城市历史旧街区和建筑物,也应该摆在相关部门工作议事日程的重要位置上。“苏式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建筑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特别适合用于公共建筑。现在不单单是我市,在全国范围内,能够看到的公共建筑,尤其是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大多都是类似或近似这种风格。

四平-湛江原“湛江专区图书馆”

第三个时期便是改革开放以来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可谓是多姿多彩,百花争艳,各式各样、各种流派的建筑是千帆竟发、百柯争流。但细细看来,在主流上,大量所谓的“欧陆风格”是业界较为追捧和接受的建筑风格。这些所谓的“欧陆风格”建筑主要是近年来陆续新建的一些高档楼盘,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欧陆风格”只是开发商满足当今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罢了。为了与其他楼盘有所区分和加重自己楼盘的份量,于是,在宣传这些楼盘的建筑风格时,就自然出现了欧洲各个国家的各式各样风情、风格的版本。不过,一些“欧陆风格”的建筑中也添加了“中式建筑”的元素特征,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鲜艳多彩的曲线坡面屋顶。其实,现在建筑业界中,实际上的“欧陆风格”,它既不特指某个国家又不特指某一时期的建筑,而是包含有现代世界上,主要是欧洲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建筑“大拼盘”。

四平-湛江湛江出现新的“连体骑楼式建筑”(局部画面)

从上述三个时期各具风格特点的建筑和各是城市主体建筑的客观事实可以看出,外来因素是形成湛江建筑特色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可以说明:占据湛江建筑特色最大份额的元素应该是“开放”元素。目前,随着钢铁、炼油等大型项目纷纷落户湛江,可以肯定,湛江未来必定是我国一个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综观湛江的城市历史发展轨迹,它的各个时期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开放”的主线,自然,不同时期的“开放”有着不同的本质,第一个时期是被动的“开放”,第二个时期是半主动的“开放”,第三个时期是主动的“开放”。不管是什么本质的“开放”,它都是湛江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湛江城市因“开放”而繁荣,因“开放”而发展。所以,湛江建筑特色也充满“开放”的元素。

四平-湛江类似建筑尤其适合日照时间长和雨水充足的湛江

目前,湛江三个时期的建筑交错在城区之中。第一个时期建筑主要分布在霞山和赤坎两区之间的新区,但相当区域的建筑仍然处于空白,且存在相当数量的城中村,因此,目前新区整体建筑特色尚不能形成。不过,随着新区规划的陆续实施,新区的建筑特色将很快得到充分体现。而霞山和赤坎两区的旧城区则集中了前两个时期建筑的大部分,以第一个时期建筑相对集中。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目前现存许多“连体骑楼式建筑”的骑楼都基本被人为堵塞,改变了公共使用性质,失去了“连体骑楼式建筑”的功能和特点。而且,部分“连体骑楼式建筑”因年久失修变残危建筑后被拆除,拆除后新的建筑也没有按原来“连体骑楼式建筑”的风格来重建。因此,第一个时期建筑之中也掺杂了一些其他风格的建筑。湛江“连体骑楼式建筑”的现状,造成其特色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第一个时期建筑在湛江建筑特色中的比例。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加大第一个时期建筑在湛江建筑特色中的比例,这是基于第一个时期建筑在湛江城市开始形成时的历史地位的需要。历史上,湛江曾隶属于遂溪。因为地理位置的特点,建埠后一直以来都是广东沿海商贸的重要通商港口。据相关资料记载,湛江市城区的前身—“赤坎埠”的形成始于宋代,至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1年)已经相当繁荣。湛江沦为法国“租借地”后,为了统治和掠夺的需要,法国殖民者在城区,主要是在西营(今霞山)进行了一些市政建设,初具城市功能。客观上来说,此时的“广州湾“才是湛江城市的开始,是湛江城市历史的开始,也就形成它在湛江城市历史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所以,加大第一个时期建筑在湛江建筑特色中的比例,就是要强化这个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打造更具鲜明的湛江建筑特色。

建筑特色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在竟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支撑。湛江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同时又处于一个充满竟争的特定环境。因此,需要湛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